标本兼治唤醒“沉睡”资金
在下半年的第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要求,各级财政将已收回沉淀和违规资金2500多亿元,加快统筹用于急需领域。这是盘活存量资金“战役”打响以来首次公布成果。
对于地方盘活的存量资金,财政部要求对不需按原用途使用的资金,收回主要统筹用于棚户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铁路公路建设、重大水利工程等重点领域,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而通过存量资金的优化,能把资金盘活,减轻支出压力是非常好的措施。从实践来看,也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斌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长期来看,还应从体制和制度上继续完善,加强财政资金统筹,加快预算制度改革,防止产生新的“沉淀”资金。
唤醒“沉睡”资金效果初显
在当前“三期”叠加、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财政收支矛盾也日益凸显。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财政资金或是进了预算却“趴”在账面上“沉睡”,或是成了“撒胡椒面”,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今年1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工作的通知》发布,其中明确提出清理一般公共预算结转结余资金、政府性基金预算结转资金、加强转移支付结转结余资金管理、加大督查和问责力度等十项具体举措。
随后,盘活存量也成了多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的重要内容。仅今年上半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在4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中部署盘活财政存量资金。
张斌告诉记者,之所以多次提及盘活存量,是因为今年稳增长压力非常大,地方政府要加快支出,政府投资要发挥关键性作用。但是,经济下行导致财政收入减少,刚性支出不减,也不可能大规模增税,相反还实施结构性减税、支持税制改革、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一揽子政策,同时适度扩大了赤字规模。“在急需用钱的情况下还有大量存量资金显然是不合适的。”
在今年4月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特别提到统筹使用的财政资金重点向中西部倾斜,带动有效投资,增加农村贫困地区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
据统计,截至7月1日,发改委批复各地基础建设项目总投资约8841.87亿元,项目投资也在向中西部、农村贫困地区倾斜,着力支持中国经济腹地的投资缺口。
新近批复的4个机场项目均落户于中西部,今年新增农村电网改造升级近千亿投资项目也启动实施,涉及25个省(区、市),共计项目2139个,遍及中西部地区1629个县,投资约926.2亿元。
同时,各地方政府也在积极部署“稳投资”,福建、江苏、四川等省近日相继出台扩大有效投资相关方案,将生态环保、农业和水利、市政基础设施、交通、能源、信息和民用空间基础设施等领域作为投资重点,并进一步向民间资本开放,拓宽投融资渠道。
种种迹象显示,随着一系列盘活存量资金方案的出台,有效投资得以持续推动,经济稳增长持续向好。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GDP增长7%,出乎有些机构的预料。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之所以能够克服压力、克服困难,实现7%的增长,主要是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政策措施,政策措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政策的效应在积极显现。”
专家表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相比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见效更快,结构调整效应更明显。盘活的财政存量资金增加公共投资,如水污染防治、保障房建设等,既满足了现实而急迫的民生需求,也稳定了经济增长。
标本兼治 建立长效机制
2014年以来,财政部将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摆在财政工作的突出位置,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具体措施积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进入2015年,为了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力度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一直是财政部工作的“重头戏”,通过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加强一般公共预算各项资金统筹使用、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等举措,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收效明显。
比如,针对专项转移支付过多过细、交叉重叠问题,目前已将专项转移支付个数从2013年的220个减少到2014年的130个,今年又进一步减少到100个左右。
但是,进一步盘活存量、防止产生新的“沉淀”仍是当务之急。
“过去,无论经济增长快慢,都要把钱花完,而且每年还有赤字。建立中期滚动预算就是在财政收入增长较快的时候,让资金有盈余;在财政资金紧张的年度,把盈余资金花出去,让经济平稳增长。”中央财经大学教授白彦锋认为,目前很多预算主体都已开始编制三年滚动预算,但是,由于未来的不可预知性,过于详尽和缺乏弹性的三年滚动预算,很可能导致一方面由于预算刚性增强,无预算不得列支,一些突发急需的财政需求难以得到及时满足;另一方面,三年前编制的预算很可能因为真正执行的时候时过境迁,从而影响预算执行进度和生成新的财政存量资金。
“为此,迫切需要明确中期财政规划和三年滚动预算的指导性地位,与年度预算的法定性相结合,促进财政预算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为了过分追求财政预算的前瞻性而牺牲了财政预算的必要弹性。”白彦锋说。
张斌表示,存量资金问题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体制性问题,也有运行机制问题。一是部门预算各部门执行权力过大,财政部门难以统筹;二是预算执行过程中,立项、审批与现实不符,导致钱花不出去。“尤其是前几年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财政高速增长,财政收入总是超预算,但当年都要安排下去,因此,有些部门钱要了,但是花不出去。”
因此,他认为,从长期来看,还应从体制上和制度上继续完善,一方面要打破部门之间的分割,加强财政资金统筹,通过预算安排尽可能减少专款专用,另一方面要加快预算制度改革,实施周期滚动预算,防止产生新的“沉淀”资金。
也有专家表示,加强财政存量资金管理,需要在制度设计、管理方式、监督检查等3个方面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加快建立健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机制。(中国财经报网)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