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依法行政
导读: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为依法行政提供重要保障,更是促进依法行政真正落地的重要手段。
依法治国,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要精神和战略部署,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其中,依法行政是关键。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构,是实施法律法规的重要主体。据统计,我国大约80%的法律、90%的地方性法规和几乎所有的行政法规都是由行政事业单位执行的。行政事业单位的执法水平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行政事业单位能否有效贯彻落实依法行政,将直接影响依法治国总目标的实现。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治理的基石,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为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实现控制目标进行自我约束和规范。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为依法行政提供重要保障,更是促进依法行政真正落地的重要手段。在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有助于实现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落实依法治国的具体化路径。
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基础保障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行政机关各个部门和行政工作的各个方面,需要组织、授权、人员、考核、文化等方面的有效支撑。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助于构建健全的组织机构、恰当的授权和制衡体系、高素质的行政队伍、公正严格的考核体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文化体系,为单位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提供重要基础保障。
(一)健全的组织机构。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需要完善的政府组织机构。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对单位现有组织框架和管理模式进行梳理,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合理设置内部行政机构,明确职能分工与岗位责任制,实现政府事权和职能规范化、法定化,实现不同层级政府承担的责任差异化,能够有效减少行政管理层级和提高管理效能,避免机构重叠、效率低下,形成运转高效的行政机构和职责体系。
(二)恰当的授权和制衡体系。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涉及财政资金分配使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政府投资、政府采购、公共资源配置等重大敏感项目,如果权力分配过于集中,很容易被暗箱操作,滋生腐败。因此,有必要通过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理顺和细化各项业务活动管理流程,识别关键风险和控制点,综合运用不相容岗位(职责)分离、授权审批、归口管理、预算控制、财产保护、会计控制、单据控制、信息公开、定期轮岗等方法进行有效防控,实现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有效制衡的控制目标。
(三)高素质的行政队伍。行政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依法行政质量的好坏。有效配置和培养高素质的行政队伍,是实现依法行政效果的关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要求加强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管理,包括具备与其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资格和能力,加强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升其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实施内部控制,有助于规范单位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规范单位执法人员的法制教育、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一批严格高效的行政执法队伍。
(四)公正严格的考核体系。绩效考核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科学设定绩效考核指标,充分发挥绩效考核对组织目标实现的激励约束和导向作用,将绩效考核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法治建设工作成效的重要手段,发挥绩效考核在选人用人中的指挥棒和杠杆作用,引导和督促各级干部将依法行政落到实处。
(五)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文化体系。文化建设是内部控制制度得以贯彻执行的关键。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深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法治创建活动,加强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专项教育和治理,强化行政执法人员自我管理,自觉运用法治观念约束自己,做到所有行为都于法有据、程序正当,从根本上保证各项法律法规得到有效实施。
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机制保障
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行政执法职能,严格依法监管,自觉和善于运用法治办法解决矛盾和问题,应当成为政府履行职能的基本方式。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的风险评估机制、信息沟通机制和信息技术机制为政府依法履行职能提供重要机制保障。
(一)风险评估机制。风险几乎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坚持以风险为导向,健全经济活动风险评估机制,定期对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做到“应评尽评、综合评估、风险可控”。尤其是在重大行政决策方面,应将风险评估纳入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确保决策的科学性。重点防控法律、政策制定、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公共关系、机构运转、信息系统管理、岗位利益冲突等风险。
(二)信息沟通机制。信息沟通涉及对内和对外两个渠道。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对内信息沟通指机构内部上传下达的及时顺畅和信息内部公开的规范性;对外信息沟通是指面向公众的政务公开,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信息公开制度,明确信息公开的内容、范围、方式和程序,将单位履职过程中的相关信息及时规范公开,重点关注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信息公开,使公权力晒于“阳光“下,建立透明的法治政府。
(三)信息技术机制。信息技术有助于内部控制制度、程序、规范的固化和落地,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加强互联网政务信息数据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平台的建设,实现单位政务工作信息化和政务信息沟通常态化,如通过门户网站互动渠道及时倾听群众意见建议,实现网上电子审批、“一个窗口对外“和”一站式“服务,充分发挥各种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等积极作用,提高行政执法效率和规范化水平,及时灵活传递政务信息。
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抓手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关键在于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和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这与内部控制的核心过程“事前有标准、事中有执行、事后有评价、持续有改进“是一致的。因此,应当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作为重要抓手,将依法行政的各项要求落实到单位内部控制的具体过程中,确保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顺利实现。
(一)事前有标准,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健全的组织、法律和程序规则是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还不完备,各行政事业单位应当进一步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把包括行政决策、行政决定、行政规划、行政指导、行政合同等各类行政行为的运行程序纳入法治化轨道,为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体制提供制度保障。
(二)事中有执行,形成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应当以法律规范体系为依据,严格执行,确保法律法规的真正落地。同时,应当不断创新执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实行执法全过程记录,推进综合执法,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防止不作为、乱作为、权力腐败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三)事后有评价,形成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必须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各行政事业单位应当从内外两个方面完善单位内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建立常态化监督机制。其中,内部监督是由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人员实施的监督检查活动,可分为日常监督、专项监督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外部监督是由上级主管部门、政府财政部门、政府审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等实施的监督检查活动。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行政事业单位严密的监督体系,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提供重要支撑。
(四)持续有改进,形成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也需要一个长期有效的法治保障体系。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根据单位内外部监督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改进和完善本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打造一个长期、持续、有效的法治保障体系。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的最终落脚点。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就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各行政事业单位应将内部控制作为重要抓手,遵循“一个过程、两个保障“的核心要义,将法治建设的相关要求融入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之中,有效贯彻落实依法行政,落实依法治国总方略的实现。(中国财经报)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