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财政收支结构看当前财政经济运行态势
王志刚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面临严峻的下行压力,中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不少稳增长的经济政策。从财政收支结构看,一方面,经济复苏的基础仍不稳固;另一方面,积极财政政策正在发挥作用。总体看,7月有可能成为本年度经济运行的分水岭。
从当前财政收入结构看宏观经济
从财政收入结构变化可以看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复苏的基础仍不稳固,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仍然存在,主要存在如下四个特征:
一是金融业发展较快。据国家税务总局统计,上半年,金融业税收增长31.4%,增收2597亿元,是拉动总体税收增长的主要力量。据财政部统计,2015年7月,金融业营业税增长19.5%,主要是资本市场服务、保险等营业税增长较快;证券交易印花税300亿元,同比增加254亿元,增长5.5倍。另外,个人所得税713亿元,同比增长32.6%。其中,财产转让所得税增加72亿元、增长1.5倍;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税增加35亿元,增长52.2%。
这些税收表现得益于上半年的股市行情以及中央提出的创业创新和各项简政放权带来的改革红利。这一点在沿海发达地区表现明显:以上海为例,上半年证券交易印花税收入占总税收的9.42%,金融业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达到56.2%;1—6月,金融业实现税收1142.4亿元,同比增长158.61%;金融业税收占全市总体税收比重超过1/3。但是,要实现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取决于实体经济的支撑。
二是工业增长缓中有优。据财政部统计,2015年7月,工业企业所得税下降7.8%,主要是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回落。此外,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5年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增速较6月份回落0.8个百分点;1—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与1—6月份持平。这种态势表明制造业增长仍未彻底复苏,部分原因在于国内外市场需求的疲软以及房地产市场的乏力。
但是,工业的结构调整中出现了一些积极现象:其一,技术密集型产业增长加快。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加速,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5年7月份,高技术产业增长9.6%,增速较6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医药制造业增长10.3%,增速较6月份加快1.8个百分点;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9.4%,增速较6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其二,高端制造业增长较快。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5年7月份,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行业增加值增长34.6%,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制造增长19.7%,通信设备制造增长15.5%,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增长12.8%,电子器件制造增长13.1%。其三,新兴消费产品行业增长较快。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5年7月份,在汽车产量总体下降的情况下,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增长32.9%,新能源汽车增长3倍以上;动车组增长104.7%;智能电视增长47.1%;智能手机增长31.7%;光纤增长47.6%;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增长21.7%;光电子器件增长21.5%。
三是房地产行业有所回暖。2015年上半年,在中央“稳增长”定调下,央行连续降准降息,放松信贷门槛,调整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免征期,一些地方也不断出台放松公积金贷款等利好政策,鼓励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房地产业复苏,房地产税收贡献总体上有所上升,主要得益于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房价的回缓。据财政部统计,2015年7月,地方契税280亿元,同比下降2%;土地增值税260亿元,同比增长8.6%;城镇土地使用税227亿元,同比增长15.5%;耕地占用税51亿元,同比下降8.4%;受近月来商品房销售回暖带动,上述四项与房地产相关的税收合计当月增长5.3%,增幅比上月回升1.6个百分点。这种回暖也反映在企业所得税上,7月房地产企业所得税增长13.7%。从税基看,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5年1—7月份,商品房销售额41171亿元,增长13.4%,增速提高3.4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16.8%,办公楼销售额增长2.1%,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额下降1.9%。
房地产市场表现良好的地方主要集中在一线和省会及部分大城市,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统计,2015年上半年百城住宅价格止跌转涨,累计上涨0.82%,一线城市领涨全国,深圳涨幅尤为显著。成交方面,市场延续去年末的回暖趋势,上半年50个代表城市月均成交约260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5%,绝对量创历史同期新高。
整体看,房地产市场疲软的态势没有根本性改变,其影响还体现在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上。据财政部统计,2015年1—7月,地方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8145亿元,下降36.6%,同口径下降32.7%,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5425亿元,同比减少9536亿元,下降38.2%。
四是区域间财政收入增速呈现分化态势。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测算,总体上看,东部地区表现优于西部,西部优于中部。同时,我们发现,一些经济结构调整早、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发展相对平衡、改革创新进度较快省市的财政增速表现良好。比如上海、北京、广东、重庆等地受益于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及新兴产业的发展,上半年财政收入增速靠前。而一些资源型省份以及传统工业重地的东北地区增速回落较大,比如辽宁(-24.5%)、黑龙江(-22.2%)、山西(-7.8%)、新疆(-6.3%)等地财政收入陷入负增长。
除了结构调整慢等因素外,当前大宗商品价格低迷、工业产能过剩、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等也是不利因素。这种区域间的财政收入分化背后则体现出中国区域发展的失衡局面。(见图1)
积极财政政策正在发挥作用
为了更好地实现积极财政政策稳增长、调结构的目标,各级财政部门在加快预算执行进度、积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创新地方融资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财政支出增速高于收入增速,从而更好地带动经济增长和保障民生投入。据财政部统计,2015年1—7月,公共财政支出平均增速为16.2%,而收入则为7.2%,这反映出财政在通过加大投入,实现乘数效应推动经济发展。
二是加大财政投入,通过稳投资来稳定经济增长。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来看,只有国家预算内资金也就是财政资金的累计同比增速在持续增加,尤其是进入6月后增长显著,其他资金来源除了自筹资金累计增速高于总的累计增速外,多数都是负增长。(见图2)同时,从财政支出看,1—7月交通运输支出累计为6313亿元,增长17.8%,反映出国家财政推动公共投资的力度在加大。
三是就业与社保支出开始发挥自动稳定器功能作用。经济下行必然带来就业压力和失业风险,企业经营困难也对职工收入带来负面冲击,城乡低收入群体需要政府予以更多的救助;同时,中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就更加需要完善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让创新创业有坚强后盾。据财政部统计,2015年1—7月累计,增长速度最快的是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支出规模为11719亿元,增长21.4%,充分体现了财政保就业、稳增长的职能。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安全网,可以减轻人们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从而稳定信心。
四是财政支出更加突出生态文明理念。据财政部统计,2015年1—7月累计,节能环保支出1783亿元,增长19.3%,增速排名第二,这表明了中央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在逐步得到贯彻实施,也是建设生态文明强国的必由之路。
五是加大人力资本投入,促进长期可持续增长。除了提振需求的短期政策支持外,财政支出继续加大有利于长期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本投入。据财政部统计,1—7月,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6593亿元,增长19.2%,增速排名第三,这表明了国家在不断加大对人民健康的投入。教育支出13218亿元,增长16%,尽管增速不是最高的,但教育支出就规模而言确实是第一位的,这也体现出我国科教兴国和创新驱动战略的政策是一以贯之的。这两项支出都是提高人力资本的重要因素,有助于人力资本红利的形成。让人力资本红利取代人口红利,必然会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中国财经报网)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