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耀斌厅长在2013年全省财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全省财政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五年来的全省财政工作,分析当前财政经济形势,部署2013年财政工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这次会议,守盛省长亲临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大家一定要认真组织学习,深入领会精神,着力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五年来全省财政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全省财政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应对雨雪冰冻灾害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等各种挑战,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保持了全省财政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据快报反映,2012年,全省完成财政总收入2931.8亿元,是2007年的2.61倍,比上年增长16.18%,五年间年均增长21.15%。其中地方收入1776.01亿元,比上年增长17.07%,年均增长23.97%;上划中央收入1155.79 亿元,比上年增长14.84%,年均增长17.47%。全省完成财政支出4085.87亿元,比上年增长16.05%,年均增长24.66%。总结起来,五年来的主要工作是:
(一)突出稳增长,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主动研究稳增长措施。各级财政部门服务大局,主动谋划,积极为党委政府当参谋出主意。省财政推动出台了帮助中小企业缓解融资难的19条措施,牵头建立了全省经济运行分析联席会议制度,研究提出了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强县的总体思路,为应对经济下行发挥了积极作用。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提高个人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对小型微利企业实施所得税优惠等各项减税政策,先后免征、取消268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五年来共免除各种税费550多亿元,减轻了企业和居民负担。努力筹措建设资金。加大财政投资力度,五年来省财政筹措资金1346.7亿元,支持交通、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创新财政投融资机制,设立公路、铁路等政府投融资平台。积极争取扩大地方债规模,2012年达到115亿元,2009年以来累计实现融资375亿元。着力扩大内需。积极推进家电、汽摩下乡以及家电、汽车以旧换新工程,五年来省财政共发放补贴资金92亿元,带动消费800多亿元。扶持湘菜产业,省财政设立了湘菜产业发展资金。加强流通体系建设,支持启动了农贸市场升级改造计划。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省财政旅游专项资金增加到1.2亿元。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2011年省财政统筹设立规模3亿元的开放型经济发展资金,2012年又新增1亿元,支持开放平台搭建、重点项目建设以及重大活动开展,特别是支持湘南三市承接产业转移。积极争取国内外优惠贷款,五年来累计达到10亿美元。
(二)突出调结构,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科技进步。2012年全省财政科技投入47.1亿元,是2007年的2.3倍,促进了一批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研发和推广运用。推进新型工业化。省财政积极落实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并新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资金,五年来共投入25亿元,培育壮大了一批优势支柱和新兴产业。加快“两型社会”建设。大力支持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积极争取中央为我省设立了“两型社会”建设专项转移支付。加大环保投入,五年来省财政共筹措290多亿元,促进节能减排、环境治理和其他环保事业发展。支持安全生产,五年来省财政共筹措资金6.15亿元,健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促进了小煤矿关闭整顿和尾矿库治理。扶持企业发展。推进国企改革,五年来省财政筹措省属国企改革专项资金33.84亿元,助推完成了改革阶段性任务。积极争取税收优惠政策,减轻企业税负50多亿元。加大中小企业扶持力度,2012年省财政安排的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增加到2亿元;创新财政投入方式,运用股权投资工具,引导社会资本支持企业发展;设立扶持企业上市引导专项资金,建立了面向中小企业的定向采购、融资担保等扶持政策。
(三)突出保民生,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各级财政部门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中之重,2012年全省涉及民生的支出达到2694.7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2007年的58.4%提高到66%。支持教育优先发展。尽最大努力增加教育投入,2012年全省财政教育支出达到786.13亿元,是2007年的3.44倍,年均增长28%,完成了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16%的目标,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助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09年实施医改以来,全省财政医改投入554.34亿元,三年新增投入486.73亿元,超额完成了我省医改方案提出的目标。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从15元提高到25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80元提高到240元。基本药物制度覆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逐步完善,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进展顺利。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支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2012年省财政安排的就业资金达到35.47亿元。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2012年实现全省全覆盖。连续8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水平增加到1500元左右,是2007年的1.9倍。完善社会救助体系,逐年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补助标准,并建立了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促进文化事业发展。五年来省财政累计筹措31.86亿元,支持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文化精品创作和文化人才培养,促进重点公共文化项目建设。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以及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基金,支持优势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了省级国有文化企业资产监管机构。
(四)突出惠三农,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落实惠农补贴。稳步提高惠农补贴标准,扩大“一卡通”发放范围,确保补贴足额及时发放到位。五年来省财政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249.9亿元。支持粮食生产。加大粮食生产奖补力度,五年来省财政共筹措奖补资金173.1亿元,调动了粮食主产区政府和种粮农民的双重积极性。加大水利投入,2012年全省各级财政水利投入185亿元,推动了水利改革发展。依托农业综合开发,五年来累计投入54.8亿元,支持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健全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支持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并从2012年起设立了水稻集中育秧专项资金。发展现代农业。以支农资金整合为抓手,五年来省财政统筹安排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15.61亿元,扶持大宗优势农产品和特色产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省财政共投入11.9亿元,促进龙头企业壮大成长。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积极推广农业保险,五年来省财政安排补贴资金16.4亿元,有效防范了农业风险。促进脱贫解困。五年来省财政共投入扶贫资金66.7亿元,支持实施了洞庭湖区和“四水”流域渔民解困、少数民族地区高寒山区扶贫解困等一批暖人心、得民心的德政工程。启动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程,2009年以来省财政共筹措40亿元,帮助解决50多万农户住房困难问题。支持实施移民后扶政策,省财政共筹集资金99.71亿元,改善了移民生产生活条件。
(五)突出抓改革,激发财政体制机制活力。财政体制改革实现突破。2010年,实行了收入分享和财政“省直管县”改革,三年来新老体制平稳过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激励和促进效应逐步显现。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向基层和困难地区倾斜力度,提高了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水平。2012年,省对市县的各类转移支付达到1832.8亿元,是2007年的2.5倍。预算管理机制不断创新。健全预算体系,2010年开始试编社保基金预算,2011年启动省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完善公用经费定额标准体系,建立了省直部门正常运行经费保障机制。稳步推进预算公开,2012年26家省直部门向社会公开了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预算,重大民生专项资金公开范围扩大到74项。整合规范专项资金,省级专项由4237个整合为513个。改革省级超收收入管理办法,由现行“当年超收、当年使用”改为“当年超收、下年使用”。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有效推进。省本级1051家预算单位全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市县改革面达到97%。稳步推进公务卡改革,省级改革面达到98.2%,市州全面铺开,县级改革面也超过80%。政府采购改革不断深化。出台《湖南省政府采购工作规范》,促进了政府采购规范化、法治化运行。2012年全省政府采购规模达到362.9亿元,是2007年的3.4倍。农村综合改革进展顺利。乡镇机构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全面化解,垫交农业税费债务化解工作有序推进。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2012年省财政安排奖补资金17.17亿元,奖补覆盖面扩大到56%的行政村,并在35个县开展了集中连村建设试点。巩固基层政权,2012年省财政新增安排1亿元,支持贫困地区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并把村均运转经费提高到5万元。
(六)突出强管理,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理财水平。财政法制不断健全。配合省人大出台《湖南省农业综合开发条例》,加强财政规范性文件管理,探索重大行政决策听证,开展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省级财政示范点创建,加快了依法理财进程。绩效管理有效实施。建立绩效管理机构,开展预算绩效目标管理,2012年在27个省直部门开展了预算绩效管理试点。加大财政投资评审力度,2012年全省审查金额986.4亿元,审减178.5亿元。非税收入管理更加规范。完善非税收入管理制度,加强非税收入执收管理,省本级和部分市县启动了非税收入执收成本核定工作。落实非税收入执收工作责任制,开展非税收入执收工作绩效考核,有效防治了非税收入执收工作中的乱作为和不作为。监督机制实现创新。监督机构整体高配,监督范围延伸到财政管理全过程,“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全程控制、全部关联”的监督新机制初步形成。开展小金库治理、强农惠农资金检查、国土收入管理等重大专项监督,保障了财政资金安全。县乡财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全面推行乡财县管乡用,积极推广村账乡代理。强化财政“两基”工作,大力开展标准化财政所创建活动,加强乡镇财政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了乡镇财政管理水平。基础工作不断夯实。完善政法经费保障机制,支持社会管理创新。推进厉行节约工作,降低行政成本。加强会计管理,强化对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行业监管。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和收益监管,全面完成了资产清查,强化了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开展地方金融企业资产摸底,加强财务监管。规范公务员津补贴工作稳步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取得初步进展。全省财政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顺利实施,为加强财政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此外,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在机关党建、廉政建设、人事教育培训、宣传调研、财政科研、后勤基建、老干工作、扶贫挂职等其他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厅归口管理五家公司发展壮大,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人大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支持配合的结果,是广大财税、财务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厅党组向长期关心支持财政工作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向全省财税、财务工作者致以诚挚慰问!
回顾五年的工作,我们积累了一些需要长期坚持和发扬的有益经验,概括起来有四点:一是必须坚持把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结合起来。促进经济发展是财政的重要职责。财政支持经济发展,必须把速度与质量、结构与效益、短期与长期相统一,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着力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总量、质量和均量的同步提升。二是必须坚持把财政发展与民生改善结合起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本质属性,财政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始终把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作为财政工作的中心任务,促进财政支出向民生倾斜,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三湘百姓。三是必须坚持把加强管理与改革创新结合起来。加强管理是财政工作的永恒主题,改革创新是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要把改革创新的理念融入到财政管理的全过程,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着力破除体制机制中存在的桎梏和瓶颈,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四是必须坚持把争取资金与用好资金结合起来。对中央财政依赖程度高是我省财政长期存在的客观现实。为此,一方面我们要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另一方面也要管好用好资金,发挥最大效益,这既是立足省情、缓解财政压力的现实需要,也是以好的绩效赢得中央财政更大支持的先决条件。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财政工作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收入增长后劲不足,支出结构调整难度较大,收支矛盾有待进一步缓解;财政管理存在薄弱环节,绩效理念仍不够强,监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省以下财政体制运行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县乡财政仍然比较困难,转移支付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干部队伍建设仍需加强,能力提升任务艰巨,工作作风有待进一步转变等等,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着力解决。
二、今后一段时期全省财政工作面临的形势
今后一段时期是全省财政发展实现新跨越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入研判形势,科学谋划未来。党的十八大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任务,为做好新时期财政工作指明了方向,也对财政的支撑保障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总的来看,全省财政运行面临的环境复杂多变,机遇与挑战并存。从有利条件看,中央继续实行定向宽松的宏观政策,国家和省稳增长的措施将持续发挥作用,增长的环境在转好;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将惠及我省工程机械、钢铁、建材等优势产业,增长的红利在增多;我省多年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带来的动力提升,省内多个板块相继纳入国家战略层面,进一步夯实了增长基础,拓展了增长空间。这些都有利于促进经济延续平稳较快增长态势,也为做好财政工作创造了良好环境。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加速时期,这种空前的变革在给发展注入新一轮动力的同时,也必然会带来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给财政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概括起来,财政工作将面临“五个转变”:
一是财政调控由需求调节为主向需求调节与结构优化并重转变。财政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保持社会供给与需求总体平衡是财政调控的主要目标。从短期看,需求不足、供需失衡是影响经济上行的主要障碍,主要表现在内需不旺、外需不畅,内外需求双重收缩,因此调节需求总量、刺激需求增长仍然是当前财政调控的首要任务。但着眼中长期,财政调控在优化结构上要下更大功夫,这是促进需求内生增长、保持社会供需长期动态平衡的根本举措。要充分发挥财政调控在结构调整中的主导作用,促进产业结构、需求结构以及收入分配结构“三个优化”。
二是财政收入由高速增长向平稳增长转变。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和我省财政收入都实现了较长周期的高速增长。但从长远来看,受经济增长放缓、结构性减税以及加强征管增收空间缩小等多重因素影响,这种高增长很难持续,平稳增长更可能成为未来常态。为此,我们既要有心理准备,也要主动适应。财政收入是财政工作的起点,其增速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财政工作的安排,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注重发挥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职能,进一步培植壮大财源,夯实收入基础;更加注重科学设定收入目标,提高收入质量,增加可用财力;更加注重量入为出,统筹安排财力,提高保障水平。
三是财政预算由相对封闭向逐步公开转变。预算公开是公共财政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防治腐败的重要措施。我省预算公开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社会舆论反映总体平稳,但与公共财政及社会公众的要求相比,在深度、广度、细度方面都还有较大差距。对此,我们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坦然面对。要看到社会公众关注预算公开,主要是希望帮助政府查找问题、解决问题。公开预算不仅不会影响政府形象,还有利于改进工作,增强政府公信力。相反,藏藏掖掖反而会引起质疑,陷入被动。另一方面,要夯实基础、稳步推进。要按照“边推边试,先易后难”的原则,统筹安排,有序推进,并对公开后可能引发的各种问题提前应对。要以预算公开为契机,加强预算基础管理工作,不断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四是财政支出由重分配向重绩效转变。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好用活用到位,发挥最大效益,是理财人的重要职责。近年来,随着财政部门依法理财、民主理财意识的提高,以及人大、审计和社会监督的加强,支出绩效逐渐成为财政管理的重点和中心,财政支出管理也由简单的资金分配延伸到绩效管理、投资评审、全程监督等各个环节。为此,我们要更加突出支出绩效,加强支出管理。要建立更加规范科学的资金分配办法,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发挥资金聚集效应。要加强预算绩效管理,逐步扩大绩效评价范围,努力建立评价结果与反馈整改、预算安排相结合的激励约束机制。
五是财政管理由较为粗放向科学精细转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关系到财政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关系到财政部门的形象地位,是今后一段时期加强财政管理的方向。越是在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的时期,越是在财政发展的关键时期,越要加强科学精细管理。为此,要强化科学精细管理理念,细化科学精细管理要求,并落实到财政工作的方方面面。要健全财政管理制度,查找管理薄弱环节,堵塞管理漏洞,夯实管理基础。要创新财政管理手段和方式,充分借助和运用先进信息管理技术,提高财政管理效率。
综合分析,今后一段时期我省财政工作面临的有利条件要多于制约因素,机遇大于挑战,财政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良好时期。各级财政部门一定要以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以更加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增强信心,抢抓机遇,攻坚克难,争取更大的工作成绩。
三、扎实做好2013年各项财政工作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全省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坚持稳增长促转型,惠民生促和谐,调分配促公平,抓改革促管理,为促进“两个加快”、“两个率先”提供坚实保障。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以及积极稳妥的原则,全省财政总收入增幅按照12%安排,重点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以增收节支为目标,确保完成全年预算任务。加强收入组织。落实收入任务,建立收入组织工作责任制。加强与征管部门沟通,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征管,力争挖潜增收。严格税收和非税收入缓减免审批,做到应收尽收。提高收入质量,严禁收过头税、乱收费、搞虚增长。保障重点支出。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区分轻重缓急统筹安排支出,腾出更多财力保障重大项目资金需求。市县财政部门要全力落实民生项目配套资金,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从严控制一般性开支。牢固树立过紧日子观念,严格控制新开支出口子。努力压缩行政性支出规模,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及会议、信息化建设、行政基建等支出,降低行政成本。加快预算执行进度。省本级预算安排的专项资金,原则上春节前要下达50%,除需根据工程进度、考核验收拨付等外,6月底前要全部下达。市县也要结合各自实际,切实加快预算执行,绝不能因为资金拨付不及时、不到位而影响项目和单位用款。
(二)以落实积极财政政策为主线,全力支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积极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严格落实中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继续清理取消不合理、不合法的涉企收费项目。启动铅锌矿、石墨产品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试点。扩大需求。构建财银合作机制,做大做强政府投融资平台。继续落实老旧汽车报废更新补贴、节能家电补贴以及摩托车下乡补贴政策,支持特色旅游以及文化产业发展。加大流通体系建设支持力度,改善消费环境。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继续加大科技投入,支持科技研发、创新和成果转化。统筹用好新型工业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企业技术改造等专项资金,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以及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支持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升城镇公共服务和综合承载能力。推动特色县域经济发展。加快组织实施特色县域经济强县“五个三”工程,每年扶持3个特色产业、每个特色产业每年扶持3个重点县、对每个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省里滚动扶持3年、每个重点县省财政支持不低于3亿元、连续3年实施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扶持政策。支持“两型社会”建设。支持长沙市开展节能减排财税政策改革试点。推动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支持推广节能产品,扩大绿色采购规模。推进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支持加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和生活医疗垃圾无害化处理,抓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促进美丽湖南建设。
(三)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大力推进民生财政建设。促进三农发展。落实种粮补贴政策,强化大宗农产品生产扶持和奖励机制。支持高标准农田、中低产田以及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扩大水稻集中育秧专项资金规模,设立农业机械化示范推广专项资金,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设立林区道路建设专项资金,支持改善林区交通条件。支持教育事业均衡发展。落实支持学前教育的一揽子政策。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落实城市义务教育免学杂费政策,统筹改善城乡义务教育就学办学条件。继续提高高校生均拨款水平,加强对高校其他负债管理。建立职业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机制。严格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继续加大医疗卫生投入,支持扩大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范围,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促进医保和城乡医疗即时结算。健全社保体系。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稳步提高困难群体保障标准,健全与物价挂钩的联动机制。支持开发居民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比对系统。认真做好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工作,推进厂办大集体改革。加大扶贫投入,完善综合扶贫政策,形成扶贫攻坚合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监管,支持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落实建设资金和扶持政策,健全多元化融资机制,进一步规范建设、分配以及维护管理机制。
(四)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不断完善财政体制机制。完善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机制,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完善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优化转移支付结构,有效均衡地区间财力差异。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加大政府预算统筹力度,提高综合保障能力;扩大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加强对非省国资委监管企业的监管。完善政府采购政策,推进电子化政府采购。加快市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步伐,开展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和公务卡制度改革试点,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动态监控体系。加大农村综合改革力度,适当提高“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标准,全面完成清理化解乡村垫交农业税费债务工作,选择部分市县开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试点,适时启动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
(五)以科学精细为要求,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完善财政法规制度,继续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示范点建设。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扩大重点绩效评价范围。加大专项资金整合规范力度。扩大省直单位公开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决算范围,重大民生专项公开范围增加到97项,市县也要积极稳妥推进。严格财政监督,组织开展对义务教育等民生资金的专项检查,探索构建预算、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大监督格局。全面规范非税收入管理,严格界定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的范围,坚持依法征收、以票管收,完善非税收入应收尽收的保障机制。加大会计人才培养力度,启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考核,加强注册会计师和资产评估行业诚信建设和监管。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推进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加强行政事业单位所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健全“单位使用、财政统管、政府调配”的资产管理模式。加强乡镇财政管理,启动乡镇财政预算标准化工作。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建立政府性债务全过程管理机制。
(六)以办好十件实事为抓手,着力转变财政工作作风。空谈误事,实干兴财。求真务实不仅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检验作风转变成效的重要标准。财政部门转变工作作风,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求真务实,察实情、重实际、办实事、求实效,制定政策注重自下而上、切合实际,执行政策注重自上而下、雷厉风行。为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要求,厅党组决定今年组织办好十件实事:一是开展涉企收费项目清理,减轻企业负担;二是落实覆盖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资助政策,促进教育公平;三是建立农村文体活动财政补助机制,丰富农村文体生活;四是建立完善种粮大户财政奖励机制,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五是提高中央和省级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每亩均提高2元;六是加大财政补助力度,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七是提高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助标准,人均分别提高40元、40元和5元;八是推进农贸市场升级改造计划,方便农产品流通和百姓购物;九是扩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集中连村试点范围,促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十是推行非税收入网银收缴方式,方便缴款义务人缴款。各级财政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办好十件实事的重要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厅党组的决策部署上来,精心组织,加强配合,协调推进,确保工作进度,确保取得实效。要通过办实事,真正让群众得实惠,让基层得发展,让干部受教育,促进财政工作作风的全面转变。
(七)以提升能力为基础,切实加强财政干部队伍建设。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作为当前的首要政治任务,着力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增强财政干部在错综复杂环境中把握方向的能力。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突出综合素质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和考核制度,营造干事创业的好氛围,引导财政干部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上,把本领体现在会干事上,把目标落实到干成事上。提高调查研究能力,注重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掌握基层和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急、所忧。加强廉政能力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范财政权力运行,突出对领导干部、关键岗位、资金分配环节的监督,构建廉政风险防控长效机制,确保“两个安全”。
同志们,小康湖南蓝图宏伟,财政使命重任在肩。我们一定要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凝神聚力,开拓进取,不断谱写湖南财政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