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调查与思考
张毅 李成强
如何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既是现实的经济问题,更是严肃的政治问题。带着该问题,最近,我们采取“解剖麻雀”的方法,深入我区石板滩镇毛粟岗村,共走访了7个村民小组共56户农户,占全村总户数的16%,共接触了村支两委干部5人,卸职老干部7人,党员26人,分层次召开专题座谈会2次,查看各类资料127份,对该村近年来在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方面的措施与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
一、主要做法
毛粟岗村是全市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位于石板滩镇中西部地带,属丘陵地形。全村总面积6300亩,其中,耕地有1650亩,共有350户1190人,人均耕地1.39亩。2006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500元。全村农业产业以花木产业为主,共有花木种植面积3200亩,经营花木的农户326户,占全村总户数的93%,2006年全村花木产业总产值达1200多万元。目前,该村12.5公里通组公路已硬化5.3公里,2公里的灌溉主渠道正在着手硬化。
近年来,该村从一个基础条件较差的干旱村,发展成为全市、甚至全省有名的花木村,主要是狠抓了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1、坚持因地制宜,选准特色产业。该村由于地势较高,水利条件较差,大部分农田难以得到有效灌溉,传统的水稻种植难有出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村支两委发动群众调整产业结构,部分党员干部和思想活跃的群众带头尝试种植花木、果木和其他经济作物,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到本世纪初,花木产业在村里渐成气候,显现出了较好的前景。在这种情况下,村支两委在充分征询花木种植户的意见、邀请专家进行论证、并对市场前景作了较为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坚持因地制宜,提出了建设“生态家园、和谐新村”的设想,选准花木产业作为全村的主要产业,从而为全村发展和农民致富选准了方向。
2、注重典型示范,着力培养大户。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该村坚持以市场调节为主、行政引导为辅的做法,着力培养花木种植大户,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为了帮助大户做出规模,做出效益,村里从本世纪初开始就选取了10多户有代表意义的花木种植大户,重点培养。一是帮助解决现实难题。近3年来他们着力帮助大户解决在资金、土地、交通方面的现实难题,仅资金方面就帮助大户贷款60多万元。二是帮助提升技术水平。近3年来,每年都要邀请专家来村现场授课4次以上,还组织大户到浏阳等地参观学习,增长了知识,拓展了视野。三是帮助宣传推荐。把辐射力、影响力强的大户上报到上级组织,通过宣传媒介,给予大张旗鼓的宣传和鼓励。四是帮助搭建平台。在选拔村支两委干部和发展党员中,优先从大户和“能人”中吸收,给予有志大户更好的干事创业平台。大户可观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极大地刺激了全村经济,有效地带动了周边群众。到2006年底,不仅带动了本村90%以上的农户,还直接带动了周边村、镇1000多户农户,从而基本形成了一个以大户为点、以本村为中心、以石板滩镇为主体花木种植基地。
3、适时组建协会,提升产业规模。规模的扩大既带来了规模效益,也带来了恶性竞争、无序竞争等不利影响,近年来曾一度严重影响了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此,村里于2006年组织大户成立了“毛粟岗村花木协会”。截止2006年底,全村共有98户种植户自愿加入了协会,占总户数的27%。花木协会实行“民办、民营、民享”的管理模式,由花木种植户依据自愿加入,并遵守协会章程,接受协会管理,享受协会服务。协会负责进行技术培训,提供市场信息,基本统一销售价格,制止恶性竞争,从而将千家万户的小个体,凝聚成一个有组织、有约束、有监督的利益共同体,提升了产业规模,促进了产业的良性发展。
4、加大引资力度,增强基础投入。随着花木产业的发展,相对偏僻的地理位置和落后的基础设施渐成发展“瓶颈”,为切实解决这一难题,村支两委抓住国家新农村建设的契机,争取成为了“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加大争取国家投入和自筹资金力度,着力改善路、渠、水、电、广播等基础设施。近年来,共组织资金110万元,硬化了通村通组公路5.3公里,拉通了全村的有线电视网络,对280个农户实行了“改水工程”。争取资金10多万元,对村级活动阵地进行了改扩建。同时,还大力开展“三清三改”活动,修建垃圾池13个,成为全市“清洁卫生示范村”,极大地提升了村级形象。
5、积极拓展产业,筑牢增收基础。村里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积极拓深和拓宽产业。一是提升技术含量。除邀请专家定期来村授课外,还运用村里的远程教育设备,积极对种植户开展花木种植技术培训,并通过协会,实现技术共享,全面提高技术水平。二是实行品种升级。在种植品种上,努力向高附加值、高经济价值的品种升级换代,仅今年就引进了湖北黄花槐等30多个新品种。三是拓宽辐射领域。通过营造“生态家园、和谐新村”这一品牌,积极发展现代“观光农业”,努力发展旅游经济,目前,已与市旅游局初步联系,拟开展“农家乐”旅游试点,切实把产业链条拉长,促进花木产业向深层次发展,为更好地支撑农民群众增收夯实了基础。
二、存在问题
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影响了农民持续增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素质不高。一是小农意识严重。小富即安、自给自足的思想依然存在,很有一部分群众满足于现有产业和规模,小富即安,缺少开拓意识。部分群众在经济条件改善后,染上了赌博等恶习。二是技术水平不高。在花木种植关键性的操作环节上,基本上依靠高薪聘请的外地技术人员。三是适应能力不强。对现代营销理念缺乏知识,对电脑、网络、普通话等现代营销要素还不能完全自主运用,占据和开拓市场的本领不强。
2、带领能力不强。一方面,村支两委在如何带领农民群众持续增收方面的能力不够,在产业发展上不是“政府引导农民”,而是“农民引导政府”,产业发展缺乏科学论证,村支两委和当地政府的产业引导作用发挥不明显。同时,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在如何引导产业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的问题上,思维不够清晰,措施不够具体,显得比较盲目和保守。另一方面,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没有稳定性的集体经济收入,影响了村支两委的影响力,制约了带头和带领作用的发挥。
3、协会调控有限。作为联结农户与市场的“桥梁”,产业协会本应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从现实的调查情况看,协会调控能力发挥不够,很有一部分群众还是习惯于亲帮亲、邻帮邻,靠血缘和人际关系进行小范围的“联盟”,甚至“单打独斗”,导致信息不一致、服务不共享、管理不统一、市场不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的发展。
4、没有龙头企业。以毛粟岗村为中心的花木产业,总产值近亿元,但目前尚无一家专门从事花木营销的龙头企业,制约了整个花木产业健康发展。尤其是在作为全市有名的“花木之乡”的毛粟岗村,花木面积也有3200亩,但总产值仅有1200万元,亩平产值仅3750元,显然与现代农业的产值标准有较大差距。
5、基础投入缺乏。在公路、灌溉、通讯、教育设施等基础建设方面还很薄弱,很多设施还处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建设水平,通组公路硬化尚未完成,宽带网络还没有进村,水利灌溉也还有很多不便利的地方,影响了群众生产生活,制约了农民增产增收。
三、几点思考
1、优化产业结构是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毛粟岗村以花木产业为支撑,实现了农民收入较大幅度的持续增长。事实说明,产业是农业的根本,优化农业结构、促进产业发展是带动农民增收的基础。一要坚持因地制宜。在调整产业结构时,不能“想当然”, 更不能“一刀切”,要尊重市场规律,看清客观条件,注重科学规划,紧密结合实际。二要坚持突出特色。要针对市场精细分工的大趋势,努力找寻市场的空白点,以特色求空间,力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打造自己的农业品牌。三要坚持典型示范。要充分考虑当前农业风险和农民对风险的心理承受能力,努力通过大户示范去带动群众,注重“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调动农民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四要坚持生态平衡。要把握好有利于农业生态平衡的原则,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在合理开发和保护农业资源及生态环境中,逐步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步提高。
2、创新扶持机制是农民持续增收的关键。毛粟岗村能够成为全市有名的“花木基地”,离不开各级组织的扶持。要实现扶持毛粟岗村的“特殊”现象转变为扶持广大农村的“普遍做法”,必须要大力创新对农业、农民的扶持机制。一方面要创新扶持的观念。调整长期以来“重城市、轻农村,重市民、轻农民”的陈旧观念。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不在于农民不勤奋、不在于基层干部不努力,其根源是不合理的制度。据统计,1950-1979年通过工农剪刀差,工业和城市从农业部门取得5100亿收入(1979年全国GDP2000亿)。改革开放后,城乡之间的土地、金融、工资等剪刀差依然存在,失地农民每年为城市贡献1万亿左右,农民70%的存款不能用于农村,8亿多农民用了不到6%的贷款,农民工与城市工同工不同酬,每年为城市贡献1.2万亿左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必须要按照中央的要求,调整政策,重建制度,把投资、建设、注意力转向农村。另一方面是要创新扶持的方法。要把扶持的重点真正放在扩大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上,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尤其是农村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投入要以政府为主导。政府对农村建设的投入,是农民自己想干又干不了的水、电、路等大宗基础设施建设和涉及面广的社会保障服务,重点是大型农田基本建设、水利工程建设、公路项目建设和重大疫病防控、弱势群体保护等。
3、发展龙头企业是农民持续增收的动力。龙头企业可以是加工企业,也可以是批发市场和行业协会等流通中介组织。不论哪种形式,只要能与农民形成稳定购销关系,能带动农民以较低成本进入市场的,都要加以引导和扶持。从我区的实际来看,要重点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形式,把分散的农户与大市场连接起来,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财政支农资金分配上,要把基地与龙头统筹兼顾,把主要扶持资金放在骨干加工企业、大型农业专业市场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产业协会的培植上。财政部门要对有品牌、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和产品,以投资、贴息、担保等资金资助方式,加大投入力度,增强其市场竞争力,更好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4、强化基层组织是农民持续增收的保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和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也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保证,必须巩固强化。一要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确保基层正常运转。客观地讲,近些年来,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上级组织通过行政威权,强行搞事权下移而财权上收的现象,导致当前乡村工作出现“责任大于权利、财权小于事权、收入小于支出”等综合矛盾。为了更好地发挥乡村两级在建设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各级各部门都要切实想方设法为基层减压、解难、正名、造势,切实保障基层组织运转的资金需要。二要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努力实现管理民主。民主既是发展的方向,也是管理的方法。要以扩大民主为基本思路,进一步完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机制、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机制、基层干部选任机制、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党员队伍管理机制、村内事务“一事一议”机制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机制,逐步健全村支两委和村民议事会、党员议事会、农民理事会、村民代表大会的决策机制,确保农民群众在村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三要创新农民教育机制,切实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增收,农民始终是主体,政府只能给予引导,给予支持;社会只能给予援助,给予配合。因此,要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必须努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让农民在“富脑袋”的前提下再“富口袋”。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基层党委政府,努力创新农民培训的方式方法,切实解决方式方法落后、技术手段陈旧、形式主义较严重等问题,努力加强对广大农民的培训力度,尤其是对基层党员干部、致富能手、流通大户等基础较好的群众,应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鼓励和帮助他们先富起来,并通过以点带面,带动周边群众共同富裕。
(作者单位:鼎城区财政局)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