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集中采购有待“补课”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新医改也即将迎来“中考”。作为新医改开路先锋的基本药物政府集中采购在全面“试水”的一年多时间里,为解决药价虚高问题趟开一条可行之路。但对于承担这项重任的集中采购机构而言,几门难啃的“功课”仍摆在面前。专业人才匮乏难题
青海、黑龙江等省集采机构首次药品招标工作在一片质疑声中落幕。由于经验不足、人手匮乏,加上药品采购的复杂性,其“试水”药品采购的首战表现难以用十全十美来形容。
“集采机构涉足药品招标这一专业性很强的行业,抓好专业人员建设是能否做好药品招标的关键。”天津市药品集中采购招标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中心从事药品采购8年的实践经验表明,拼实力、抓人才是做好药招工作的基本前提。
然而,不少集采机构在药品招标启动之前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人从何处来。“我们采购中心不到20个人,要做全省基层基本药物的招标采购,难度真的很大。”尽管比较顺利地完成了青海省2009年基层基本药物招标采购工作,但是青海省政府采购中心主任史生德依旧为人员建设捏了一把汗。史生德告诉记者,首次药品招标工作之所以能够顺利完成,与省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分不开,更与从卫生系统借调的8名专业人员的及时支援分不开。在全省新一轮基本药物招标工作启动之前,如何引入与留住专业人才成为摆在采购中心面前的一大难题。
其实不仅是青海省政府采购中心存在人才难题,首次启动药品招标工作的黑龙江、海南等省也同样面临着人才匮乏的问题。对此,史生德认为,各地集采机构定位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要想引入与留住人才,编制是关键。但是,就青海而言,增加人员编制几乎没有可能,而通过聘用渠道引入人才,费用如何解决也是个问题。各地集采机构在解决人才难题上,采取的通用办法就是临时借用,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员难题,但也为药招工作难以持续进行埋下了伏笔。
程序过严引发埋怨
政府采购有系统的法律制度和程序保障,能够保障药招的规范进行,但严格的招标程序也引发了一些投标人的埋怨。黑龙江省政府采购中心在首次药品招标过程中,因为对投标企业严格要求而被投标企业冠以“服务意识不到位”的头衔。
“我们都返工5回了,折腾死人啦!”参与投标的吉林某药业公司的小魏表示,仅是按要求换蓝色皮纹纸封面就折腾了一天,随后又因缺一份价格方面的材料,再次被要求补缺。不少药企都表示,对如此严格的投标“吃不消”,而在很多省份,投标资料用档案盒一装,外面写清厂家名称和网络注册编号往窗口一投,就算投标成功了。
“政府采购的严格要求,确实容易引起投标现场的忙乱。”天津市药品集中采购招标中心相关人士表示,在药品采购的过程中一定要慢慢渗透政府采购的程序,促进药品招标的逐渐规范化,而不能操之过急。
“根源问题是药品企业太多、太滥,一万家企业中选出上千家,与一千家企业里选百十家,那效果能一样吗?”来自某药企的贺经理一语道破其中的原因,而黑龙江省政府采购中心就是吃了不了解中国药品企业鱼龙混杂的亏,为自己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如何走出低价漩涡
将政府采购程序引入药品采购,最令业界担忧的就是药品采购能否走出政府采购低价中标的漩涡。
“不仅盯着价格,还要盯着质量,看看现在的基本药物招标采购到底效果怎么样。”在日前召开的全国药品监管工作会议上,卫生部相关负责人对深陷价格博弈泥潭的省级药品招标工作作出了上述表示。同时,该负责人还强调,必须确保基本药物的质量安全,这是涉及到基本药物制度能不能成功、医改能不能成功的关键。
然而,目前不少地区在招标书中都明确规定,除了必要的资格证照等材料之外,价格基本是决定入围与否的最终条件。如某省招标文件设定的评标总分为100分,其中药品价格为60分,企业规模为15分,销售服务为15分,排在最后的是药品质量,仅占10分。而在宁夏药品招标文件中则能看到这样的评标标准:质量(40分),价格(50分),服务(5分),信誉(5分)。对此,宁夏政府采购中心主任张俊平表示,虽然要用低价保障覆盖,但是由于药品是关乎生命的特殊产品,质量同样不容忽视。
“在基本药物采购过程中,应该寻求质价相符的结合点,综合考虑药品质量、价格、企业的社会责任、环境保护等因素,加大质量权重,降低价格权重。”业内某知名专家对于药品采购如何走出低价漩涡开出了药方。
然而,要想摆脱低价的困扰,基本药物制度框架内相关配套文件的出台尤为关键。但截至2010年初,除了基本药物目录(基层部分)和价格管理已公布之外,其余关键配套文件,包括《国家基本药物采购配送的若干意见》、《医疗机构使用基本药物的管理办法》等仍未正式公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基本药物制度价格管理的实施进度和实际效果。
(来源:中国财经报)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