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邦:构建新时期会计工作 “五化”框架的思考
构建新时期会计工作 “五化”框架的思考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实践证明,新时期的会计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按照“依法、依规、依程序,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瞄准国际化标准、适应市场化需要、跟上信息化步伐、维护法治化环境、坚守诚信化底线,才能履行职责,提高水平,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
一、瞄准国际化标准
会计具有“国际商业通用语言”功能。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与国、地区与地区经济贸易往来的加深,跨国投资和经营不断扩大,中国企业逐步走向国际市场,外商投资大量涌入中国,会计核算和会计信息在其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出来,客观上也要求我国会计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基础上,登高望远,放眼世界,在观念、思路、规划、组织、模式、标准等方面瞄准国际市场,跟进时代步伐,实现与国际趋同。
1、继续推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有效实施
瞄准国际化标准,制定和实施与国际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是提升会计国际地位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标志。财政部于2006年2月16日发布新企业会计准则,要求所有上市公司于2007年1月1日起执行,并鼓励大中型企业实施。近3年来,我国的上市公司,经过转换、落实、适应、修正、改进和逐步提高阶段,已经实现了新旧企业会计准则的平稳过渡,促进了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体系的完善,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到目前为止,我省已有半数以上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实施了新会计准则,但离财政部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为进一步推进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各级财政部门要履行会计主管部门的职责,大力宣传实施新准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对企业会计工作的领导、指导和引导,在财政、税收上采取倾斜政策和措施,帮助、支持企业化解和消除实施新准则的困难和障碍,为企业实施新准则创造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活力;各级行政和行业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形成共识,加强对新准则实施的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类指导,建立有效的责任机制、激励机制和问题预警、反应和处理机制,加强对上市公司执行新准则的指导和监管,推动和促进其他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逐步实施新准则;企业应当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深刻领会新准则的精神实质,全面准确把握、执行好企业会计准则,规范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满足投资者、债权人、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通过掌握新准则,严格按照新准则的要求开展审计工作,保证新准则有效实施。
2、加快国际化会计人才队伍建设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国际间的经济贸易、交流、互动与合作趋向频繁、密切,中国企业和中国资本走出国门的规模不断扩大,外国企业和外国资本源源不断涌入中国市场,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合资经营,中国资本与外国资本合股配置,经济贸易国际化和企业经营国际化的程度不断加深,一个崭新的发生着深刻变化的标志着国际化印记的会计形势和会计环境不可回避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对会计人才的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提出了前所未有高标准高水平的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熟悉、掌握本国经济形势和会计准则,还要熟悉、掌握国际经济动向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既要驾轻就熟统驭本企业会计管理与核算,又要放眼世界审时度势为企业投资经营从长计议和从远谋划。尤其是为适应国际趋同的要求,更要把那些资本外向型或者是经营外向型企业和潜在外向型企业的会计人员培养、锻炼成符合国际形势需要的复合型高级会计人才,通过努力,扩展视野丰富知识,提高水平,增强能力,熟悉、了解甚至精通国际会计审计通行标准、企业资本运营和管理模式、会计确认和财务报告准则,为企业迎接挑战参与国际竞争出谋划策,当好参谋。2005年财政部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订了一项持续10年的高级人才培养计划,其目的就是希望为中国的会计行业培养出约1000名会计领军人才。我省也要迎头赶上,加大力度,倡导、鼓励广大会计人员,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增强国际化标准意识,增长国际会计知识,提高整体素质;研究、制定出具有国际化战略眼光和标准的会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努力打造一批适应国际环境、应对国际形势的高水平、高素质会计人才。
3、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协调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
我国新准则颁布实施以后,一方面注重准则在国内企业的贯彻落实,另一个重点便是要积极与其他国家和组织进行协调,实现会计准则的等效互认,在国际上得到认同。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实施等效的工作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2007年12月6日,企业会计准则实现了与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等效;2008年11月14日,欧盟决定自2009年至2011年底前的过渡期内,允许中国证券发行者在进入欧洲市场时使用中国会计准则,不需要根据欧盟境内市场采用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调整财务报表,认可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等效。我国已经加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并且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咨询委员,应该有所作为,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会计协调问题的研究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将我国的会计思想渗透到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中去,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中充分考虑新兴经济市场和转型经济国家的需要,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布的各种报告和征求意见稿提出建设性建议,在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加强国际会计与中国会计的比较研究,将我国特有且高效的会计处理技术和方法加以归纳、总结和推广,争取得到世界会计同行的认可和赞同,取得应有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维护我国正当权益。
二、适应市场化需要
1978年以来, 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逐步实现了经济市场化和市场主体多元化,从而决定了我们的会计工作也要更新观念,转变思维,重新确立职能定位,创新工作方法,适应市场化的需要,充分发挥会计应有的职能作用。
(一)会计职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组织细胞,是市场化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市场化要求实现社会资源最优配置,在很大程度上通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客观上决定了企业会计要适应市场化发展变化的形势,提升定位,扩展职能,由“被动型”向“主动型”、“服从型”向“参与型”、“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利用会计全面了解生产流程、经营形式、产品结构、市场价格、销售情况和会计信息来源相对广泛、准确和灵敏的特性,通过市场论证、政策评估、绩效考核、经济预测等手段和功能,从报账、记账、算账、制表等会计专业工作内容向参与公司治理、资本运营、风险控制等企业管理层次延伸,从埋头管钱、管物、管账向跻身于生产要素管理、制度创新、机制转换、营销策略、长远规划设计等企业重大决策领域拓展,在企业改革、改制和改造中把关守口,出谋划策,发挥应有的优势。。
(二)会计人才由“专业型”向“复合型”转变
市场化的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走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的现实,客观上需要我们会计尤其是企业会计人员适应新的形势、新的情况和新的任务,加强学习,加强锻炼,更新知识,扩展视野,在专业技能、知识水平和判断决策能力的广度和深度上,都要有一个新的进步、新的跨越和新的提升。这就要求会计人员由“传统型”向“开放型”、“实务型”向“谋略型”、“专业型”向“复合型”转变,不仅要熟练和精通会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熟悉和掌握企业经营管理、市场“游戏规则”、经济运行规律、经济体制改革、财税金融政策和国际市场贸易,为我所用,为企业所用;不仅会记账、会算账、会做报表,真实、准确、全面地搞好财务会计核算和反映企业经营成果,还要精于资本营运、筹资融资,资源配置、市场调查和风险控制与防范,根据政策调整市场变化预测判断企业经营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发展方向,提出科学应对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和思路。
(三)会计信息由“企业实用型”向“市场作用型”转变
市场得以有效运行的一个基本条件便是能获取各种有益于决策的信息,特别是相关而可靠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既是企业经营活动和经营成果的反映,又是判定企业财务风险和盈利能力的重要依据。会计信息有利于企业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还能帮助投资者和贷款人评估和预测未来的现金流量和盈利趋势,进行合理决策,有助于政府部门进行宏观调控,加强监督,维护社会公众利益。我们要高度重视会计信息的市场作用和社会价值,由“企业实用型”向“市场作用型”、“经营有用型”向“社会有效型”转变,牢固树立市场观念,适应市场,取信于市场,不掺水分,不掩真相,全面、准确记录会计信息,及时、真实披露公开会计信息,确保会计信息作用于市场的可靠度和有用性。由于我国会计信息还没能得到市场的充分认知,制约了会计作用的提升,会计行业必须学会从投资者、监管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角度来看待会计语言,通过建立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将会计与统计结合起来,对分布于各行各业、产业链上下游的会计信息进行深度分析、判断,对市场整体运行状况起到评价、引导、预警作用,使会计信息得到综合利用,提升会计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
三、跟上信息化步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日益普及,数字化、网络化已逐步融入社会管理、生产与生活之中。会计工作必须顺应形势,接受挑战,跟上信息化的步伐,全面提升工作水平,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会计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趋势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支撑和带动产业。从大的方面看,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高度渗透到全球社会、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谁掌握了尖端、高层的现代信息技术,谁就能抢占国际竞争与发展的制高点,谁的综合经济实力就处于领先地位,谁就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有话语权和影响力。从小的方面看,信息技术是财富,也是生产力,它能降低成本,节省时间,节约资源,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一个行业、一个企业,掌握了信息技术,其市场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就强,产品与商品的科技含量就高,就能以最少的投入、最低的消耗创造出最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发展的后劲也更足前景更广阔。会计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到行政企事业单位管理的水平、质量和效益,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就必须提高会计工作的技术含量和信息化程度,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我们必须深刻认识、高度重视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意义和作用,顺应形势,接受挑战,跟上信息化步伐,在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不断提高会计人员信息化水平
从我省的情况来看,会计人员的现代信息知识和操作应用能力整体水平还不是很高,精通会计核算熟练财务管理的专业型会计能手不少,但既精通会计核算熟练财务管理又具备信息技术知识掌握信息处理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会计人才欠缺,地区与地区、城市与城市会计信息化水平发展不平衡,会计人员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有高有低,尤其是在一些在边远落后地区和最基层单位,不懂信息技术知识,不会操作计算机的还大有人在,有的还沿袭着传统的会计核算方式,用手工记账、编报表,用计算器加减乘除统计财务数据,有的甚至从未接触过计算机,不会上机进行文字、表格处理,不知道计算机系统基本结构、性能、工作原理和程序,更不懂得计算机操作系统、编程数据库系统、信息处理系统、财务软件开发与应用等高层次作息技术,与会计信息化要求相差甚远。我们必须努力和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加快建设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的步伐。会计人员要有强烈的时代紧迫感,看到自身的差距和不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丰富电子信息技术知识,熟练会计软件操作技能,不断提高运用和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综合素质,适应现代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会计人员所在部门和单位要高度重视会计人员信息化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要充分认识到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就是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必要投入,舍得花钱,引进人才,引进技术,请专家教授上门“加油”,送会计人员出外“充电”,支持、鼓励会计人员学习信息技术,提高信息技术应用和操作技能;各级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会计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强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广泛宣传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加大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在组织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考试、中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评中,根据工作需要区别不同对象不同层次,提高会计信息化知识考试内容的比例或难度,引导和促进会计人员学习和丰富会计信息化知识,不断提高信息知识水平。
(三)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广泛实施和应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经济全球化,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信息化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客观上要求我们要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广泛实施和应用,加快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步伐和进程。各级各部门要制定符合本地区本系统行业推进会计信息化发展规划和措施,明确责任和任务,实施从政策上要求、制度上约束、物质上支持、精神上激励等办法,分类指导,分级负责,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积极稳妥,有序推进,确保规划和措施的落实到位。各行政企事单位要加强领导,加大资金投入,配备专业技术力量,改造和更新电脑、服务器、数据库、局域网等硬件配置,开发、引进科学先进的会计操作应用软件,构建具有高技术含量高功效水平,适合本单位核算与管理的会计信息系统。行政事业单位要按照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非税收入管理、工资统发和预算会计改革的要求,配置统一规范的财务会计核算软件,根据个性化的需求适当修改增补程序内容,与财政、人事、人民银行金库、商业银行等部门信息管理系统接口互通,即时访问,快速反应,资源共享。企业单位要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标准和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对现有会计软件进行改造、更新和升级,从简单的单机操作扩展到系统的多机联结和网络运行,从初级的会计数据处理上升为深度的财务分析、评价和控制,从低层的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到高端的参与企业管理、预测、决策和创造经济效益,从企业有用性拓展到社会有效性上来。
四、维护法制化环境
会计法制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会计法制通过对会计行为权利义务的设定,实现对会计关系的调整,对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维护市场交易中各利益主体权益和市场秩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防止经济腐败的一道重要的关口。会计监督作为法律监督的一种形式,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也经历了全方位的改革和调整。
(一)自觉遵守、带头执行法律、法规和制度
社会要进步,经济要发展,离不开法制化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如此,它需要在一定制度条件下运行,需要有一个统一、完善、有效的法律制度做保证。法律制度越完善,实施效果越好,市场信用程度就越高,市场秩序越有序,市场竞争越体现公平与公正,市场经济的运行就越有效益。这是市场经济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管理者的目标,更是市场经济行为人的企盼。没有健全、完善的法制化环境,没有健康、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企业就无法掌握、驾驭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就无法对市场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测和做出准确判断,就不能正确制定和果断实施市场决策和营销措施,就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水平。在这样一个无序的环境下,会计正义丧失,会计信息失灵,会计作用低效,会计的市场效能和社会价值大打折扣。因此,会计人员要增强法制观念,牢固树立法律意识,坚持公平、公正与正义,带头遵纪守法,规范会计行为,信守会计准则标准,严格执行各项法律、法规和制度,反对和抵制一切违法违纪行为,“不做假账”,依法依规进行会计核算、处理经济事项、披露会计信息、缴纳国家税收收入,严肃财经纪律,维护社会法制化环境。
(二)进一步健全完善会计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
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使管理会计事务和规范会计行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落到实处,行之有效,是我们当前必须高度重视和亟需完成的一项任务。我国目前基本形成了以《会计法》为核心,各种相关法律协调配套的会计法规体系。但仍存在以下问题:现行有关法律对会计行为和触犯会计法规缺乏硬约束力和惩处措施;对坚持原则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维护财经纪律的会计人员保护不够,侵犯会计人员职业上的合法权益和正当诉求的行为难以受到法律约束和制裁;对信息使用者因会计信息质量因素发生损失时,会计信息生产者的民事责任不明确或具体;会计法规没有对网上数据传输、信息披露、数据安全和控制等新兴会计工作的权责做出规定。因此,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修改完善《会计法》和相关会计法规,制定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具体实施办法和规定,进一步列举、划分和明确责任主体、事项、性质和违法违规者应承担的具体责任,使法律法规条文更贴切实际,更具操作性和执行力,支持和保护会计人员履行职责,依法照章办事,确保会计工作健康、有序、有效进行。
长期以来,我国形成准则和制度并存的格局,一方面存在分部门分行业的会计制度,另一方面又积极借鉴、引进和移植国际会计准则,这种准则和制度并存错综复杂的制度体系,造成会计人员观念上的冲突和应用中的无所适从。同时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均借助行政手段,使得二者都带有强烈的政府色彩。这与会计准则作为一种技术规范不相协调,与国际惯例和会计发达国家的做法相去甚远。因此,要大力推进会计改革,强化会计准则对会计核算的指导作用,由政府导向型转向政府指导型,最后向社会导向型过渡,使会计准则能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得到广泛普遍的认可,真正体现会计准则的公允性和社会性。
(三)实施多方位、多层次的会计监督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实现了企业组织形式多样化、利益主体多元化,会计监督的主体、范围、内容和形式等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会计监督不仅要保护经营管理者、职工的利益,也要维护国家的利益,还要支持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相对关系人的利益要求。因此,除了会计的内部监督和制衡外,要充分发挥社会综合监督作用,对会计行为、会计过程和会计结果实施多方位、多层次、多种形式的会计监督,确保监督的有效性,制止和防止会计作敝行为和会计信息虚假现象的滋生和蔓延。一是政府监督,包括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监督其遵守、执行国家财税法律法规情况,维护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和国家整体利益;二是行业监督,包括上级财务主管部门监督、会计学会监督、注册会计师协会监督,监督其执行部门制度规定、行业自律公约情况,维护行业系统的纪律性、内部秩序和社会形象;三是利益关系人监督,包括股东监督(董事会监督)、投资人监督、贷款人监督,监督其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利益分配,维护相对利益关系人的合法职权和经济利益;四社会监督,如舆论监督、公众监督等,监督其行为活动的合法性和职业道德,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五、坚守诚信化底线
诚信,是社会和谐稳定的保障,经济有序运行的基础,是企业合法经营、健康发展的生命线。由于利益的驱动,制度的缺陷,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加上监督的不力,现实中“诚信问题”屡有发生,在社会中造成严重的影响。美国能源巨头安然公司因财务造假轰然倾覆,假账丑闻一发不可收拾。美国房贷机构、投资银行为了追逐巨额利润,掩盖财务真相,制造“泡沫效益”,导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近几年,我国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企业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随意调增调减销售收入、成本和费用,人为调节企业利润,不择手段偷漏国家税收,发布虚假会计信息,欺骗公众与社会。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任其滋生与蔓延。
(一)树立诚信观念和规则意识,净化会计行为环境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实质上是向社会提出了提高道德觉悟、重视道德修养、净化环境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在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基础上,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人们的道德行为、经济行为必须有机统一起来,“诚实守信”应成为社会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一个不讲诚信的社会,一定是一个不和谐稳定的社会;一个不讲信用的市场,一定是一个不发达兴旺的市场。社会和谐稳定,市场兴旺发达,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和广阔空间,也向企业提出了信守诚信遵循“游戏规则”的客观要求。因此,维护社会诚信,遵守市场信用,既是企业经营不可废弃的标准和原则,也是会计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诚信,是会计行业的灵魂和生命;“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是会计人员的基本标准。我们会计人员必须恪尽职守,信守诚信,正确处理单位利益与国家利益、团体利益与公众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既对单位负责,又对行业负责,还对社会负责,不为名利所诱惑,不为权势所左右,坚守职业道德底线,坚持会计准则标准,真实、准确记账、算账和编制报表,客观、公正披露会计信息,维护会计职业形象和社会公平正义。
(二)完善会计行为约束机制,筑牢会计诚信防线
从我国会计法规制度建设现状来看,我国已逐步颁布了初具规模的法规制度,对会计行业以及社会活动起到了一定的保驾护航作用。针对相当一部分人对会计法规制度建设和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关系认识不够,一方面要宣传强化执行原有法律法规的力度,深入推进行业的法制教育和诚信教育,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组织制定新的法规,加大整治违规的力度,直至驱逐出局,保证法律法规的有效执行。公司本身的内控制度是防范虚假经济行为的首道防线,这道防线是否健全且运行有效,对于公司最终对外披露的信息是否客观真实至关重要。因此,遏制公司造假应主要从公司治理本身着手。一方面要健全公司“三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 及独立董事组织形式,明确职责权限,规范决策、实施程序,完善公司治理制度,约束管理层行为;一方面实行内部约束机制控制,实行分级负责制和岗位责任制,一项业务由多人、多个环节完成,办理、审核和批准分离,支付、核算和稽查分开,并加强经常性的内部审计,及时发现问题,纠偏改错,堵塞漏洞,防止和制止虚假作弊行为,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强化社会信用监管,促进会计诚信建设
政府职能部门要将会计诚信管理纳入社会信用管理建设的范围,设立会计诚信标准和等级,建立会计诚信档案,实施会计诚信评价与考核,加强会计诚信情况督促与检查,实行会计诚信缺失警诫制度,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通过吊销严重违规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执照、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和会计从业资格,内部通报或公开曝光会计虚假行为和事项,追溯企业法人和会计人员、中介机构相应法律责任,使弄虚作假者得不偿失,承担无限大的社会风险成本,从根本上遏制会计造假现象。财政、金融、税务、工商、公安、劳动和社会保险等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及时沟通情况,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制度,形成对会计失信行为的联合惩戒机制,使失信者在一处失信,多处知晓,长期影响,付出更多更大的代价,促进会计人员增强自我戒备意识,防范社会不良现象、不正之风的影响和侵蚀,拒绝和抵制会计隐瞒作敝弄虚作假行为,自觉遵纪守法,维护社会诚信。
建立合理、有效的自律与他律机制,是维护会计诚信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是社会评价机制。对会计人员进行社会评价,增强其荣辱感,形成外在的他律机制,并最终促成会计人员从他律走向自律。二是社会利益导向机制。会计职业操守和行为准则离不开社会的利益导向和激励。在社会分配格局中提高财会人员的经济报酬,使其能在社会中得到充分重视和承认,实际上也是对会计在经济发展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肯定和认可。
总之,我国会计事业要赶上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就要瞄准国际化的标准,适应市场化的需要,以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法治化为手段,坚守会计诚信,才能服务于经济建设、改革与发展,服务于社会和谐、稳定与进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协调发展,融入全球经济发展当中。
(来源:省财政厅网)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